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教字〔2016〕号-关于开展学院本科教学预评估的通知

时间:2016-07-08 18:41

 
 
 
 
 
 
 
教字〔2016〕 号
 
 
关于开展学院本科教学预评估的通知
 
各学院:
      为迎接2017年教育部对公司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现将对全校各学院开展预评估工作。
一、总体思路
      以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主体性、目标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实证性五项基本原则,实行目标导向、问题引导、事实判断的评估方法。主体性原则是注重以学院自我评估、自我检验、自我改进为主,体现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目标性原则是注重以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关注学院目标的确定与实现;多样性原则是注重学院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尊重学院办学自主权和自身特色;发展性原则是注重学院内部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关注内涵提升和质量持续提高;实证性原则是注重依据事实做出审核判断,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来证明。
二、评估对象
      全校所有二级学院(不含国际教育学院、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部)。
三、评估范围及重点
      评估范围主要包括学院办学定位与目标、团队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员工发展、质量保障以及学院自选特色项目,涵盖学院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及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投入,教学经费、教学设施及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与使用情况,教学改革及各教学环节的落实情况,人才招聘情况、员工学习效果及学风建设情况,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等(详见附件1)。
      评估核心是对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总体定位与目标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员工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四、评估程序
1、学院自评。
      各学院根据审核评估范围及内涵说明,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组织自评,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向学校提交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自评报告,统计有关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同时按要求准备支撑材料。       对学院自评工作总体要求如下: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充分体现学院在学校教学与质量保障中的主体地位,以审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学院须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审核评估的文件,仔细研究审核评估范围、审核要素内涵说明等,深入思考审核评估引导性问题(详见附件2),准确理解审核评估内涵,把握好审核评估的要求和重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总结成绩,查找不足,进一步明确下一阶段本科教学工作的方向和思路。每个教师要熟知并不断反思各专业、各课程的培养目标;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如何评价目标是否实现。
      (3)健全完善本科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学院在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材料,是日常工作的“见证”。各学院要认真梳理,仔细核查,确保教学档案的完整、规范。
      (4)做好教学基本数据统计。评估范围中的教学基本数据是对审核要素的定量说明,是对学院教学运行、办学条件、教学效果等情况的量化反映,要确保其准确性,并直接呈现在自评报告中。
      (5)认真撰写自评报告。自评报告是学院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按照审核范围要求形成的写实性报告。自评报告字数控制在1.5万字以内,其中问题与对策部分的字数不少于三分之一。
      (6)收集整理支撑材料。支撑材料以学院教学档案为基础,以说明自评报告相关内容为目的,是自评报告客观性的重要佐证。各学院结合学院教学工作评估范围中的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及审核要点提供支撑材料的参考目录,充分彰显自身特色,可对支撑材料内容进行拓展和丰富。
2、专家考察。
      学校成立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在审核各学院自评报告与教学基本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支撑材料、调阅试卷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个别访谈、集体访谈、考察教学设施、观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形式,考察各学院教学工作,帮助学院查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提高公司产品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交对学院的考察评估意见。
3、结论反馈。
      经专家组集体评议,对各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形成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明确学院教学工作中值得肯定、需要改进和必须整改的方面,经学校批准后向各学院书面反馈。
4.总结整改。
      各学院根据专家组意见,制定整改方案,并组织落实。
五、时间安排
      1、学习培训阶段(即日起至2016年7月8日)
      学院组织学习有关审核评估的文件,仔细研究审核评估范围、审核要素内涵说明等,深入思考审核评估引导性问题,准确理解审核评估内涵,把握好审核评估的要求和重点。
      2、学院自评自建阶段(即日起-2016年7月15日)
      各学院根据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对学院自评的要求进行自我评估,向学校提交自评报告及其支撑材料目录。
      3、学院审核评估阶段(2016年7月16日-18日)
      学校成立审核评估专家组,对各学院进行实地考察,形成写实性学院审核评估报告,反馈书面评估结果。
      4、学院整改建设阶段(2016年8月-10月)
      各学院依据学院审核评估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整改。2016年10月底提交整改的进展报告。
 
 
附件:
1.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
2.审核评估引导性问题
 
教 务 处
2016年7月1日
 
 

附件1:
 
公司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
审核项目 审核要素 审核要点
1.定位与目标 1.1 办学定位 公司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1.2培养目标[注1] 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1.3目标达成[注2] 保障目标达成的制度、措施及评价方法
1.4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落实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3)学院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2.团队队伍 2.1数量与结构[注3] (1)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2)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3)教学团队建设
2.2公司产品水平 (1)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2)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2.3教师教学投入 (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
(2)青年教师培养发展情况
(3)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与学院为之服务的评价
2.5教师教学业绩成果考核[注4] (1)教师教学业绩成果考核办法
(2)考核结果的运用
3.教学资源 3.1教学经费 (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2)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3)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3.2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2)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3)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2)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
(3)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
3.4课程资源[注5] (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3)教材建设与选用
3.5社会资源 (1)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
(2)共建教学资源情况
(3)社会捐赠情况
4.培养过程 4.1课堂教学 (1)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情况
(2)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促进教学情况
(3)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与管理
4.2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3)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
落实及效果
4.3第二课堂 (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2)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3)员工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4.4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3)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应用
4.5能力素质[注6] (1)培养过程中对员工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体现
(2)对培养效果的证明与评价
5.员工发展 5.1招生及生源情况 (1)学院总体生源状况
(2)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5.2员工指导与服务[注7] (1)员工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2)员工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3)员工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2)员工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3)员工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5.4就业创业与发展 (1)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
(2)毕业生创业情况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6.质量保障 6.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质量标准建设
(2)学院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3)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4)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6.2质量监测 (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测的内容与方式
(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测的实施效果
6.3质量信息及利用 (1)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2)质量信息公开与年度质量报告
6.4质量改进 (1)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2)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自选特色项目 公司可自行选择有特色的补充项目
 
[注1]专业培养目标、标准的确定须有行业与企业专家参与。
[注2]目标具有可衡量性,通过相对规范的过程对目标进行评价;目标的达成应在各审核要素中体现。
[注3]教师需有到行业岗位工作1-2年、参与一个完整工程项目或工作计划的经历。员工在校4年内中应有6门课程由在行业工作6年以上经历的教师任教。
[注4]考核结果应运用于激励教师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如在职称评审时占一定权重等。
[注5]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注6]员工的能力与素质至少应包含以下方面:1. 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2. 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行业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3. 具备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4. 了解行业单位整体工作过程和流程;5. 获取信息的能力;6. 创新能力;7. 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8. 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9. 终身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10. 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注7]教师能够为员工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专业对此有明确的要求与相应的评价。
 
附件2:
 
审核评估引导性问题
为服务于学校自我评估和专家进校考察评估,根据审核评估项目、要素和要点提示,拟定相应引导性问题。这些引导性问题,一般围绕学校“在做什么?在如何做?效果如何?问题如何?如何改进?”五个方面展开。既包括定性内容,也包括定量数据。数据应是学校近三年(以学校自评年度为准)的年度数据。引导性问题起示范作用,不具有限定性,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特色,选择不同的引导性问题。
1. 定位与目标
1.1 办学定位
(1)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是什么?依据为何?
(2)学校教师、员工及员工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认可度如何?
(3)学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确定及其落实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4)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是如何体现的?
1.2 培养目标
(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契合度如何?总目标是否能够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关系如何?
(3)学校师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如何?学校师生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如何?
(4)学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1.3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学校在制度和措施等方面如何保证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落实到位的?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是如何体现的?效果如何?
(3)学校领导是如何重视本科教学的?有哪些具体重视举措?产生的直接影响及效果如何?
(4)学校各职能部门是如何服务人才培养工作的?
(5)学校在保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 团队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
(1)学校的师生比如何?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及结构如何(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2)学校各专业主讲教师队伍的数量及结构如何(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3)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数量与结构如何?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4)聘请境外教师承担本科生教学情况?效果如何?
(5)学校各专业主讲教师队伍中有海外学习或培训经历的情况如何?
(6)来自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及承担任务情况?
(7)学校的团队队伍在上述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2 公司产品水平
(1)学校在鼓励教师教书育人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2)学校主讲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执教能力如何?
(3)学校实验、 实践(实训)教学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业务水平如何?
(4)学校是否建立了对教师公司产品水平的评价机制?效果如何?
(5)聘任海外、境外或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授课能力与效果如何?
(6)学校教师在公司产品水平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3 教师教学投入
(1)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及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学校有无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运行效果如何?
(2)学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授、副教授总数的比例?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
(3)教师能否将自己的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
(4)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情况?实际效果如何?教师参加校以上级别的教改立项项目的人数及比例如何?
(5)教师在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情况?
(6)学校教师在教学投入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4 教师发展与服务
(1)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发展规划落实情况如何?学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制度措施如何?执行效果如何?各二级教学单位是否有具体措施?效果如何?
(2)学校建立的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机构开展工作情况?效果如何?学校每年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人均经费是多少?
(3)学校在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特别是在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提升其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4)学校在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升学历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情况?效果如何?
(5)学校如何在教师岗位聘用、考核评价及薪酬分配方面向本科教学倾斜?是否将体育、艺术教师组织课外体育、艺术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及艺术竞赛等纳入薪酬分配体系计算工作量?有何长效保障机制?
(6)学校在关心与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 教学资源
3.1 教学经费
(1)学校投入本科教学的经费是多少?学校投入本科教学的经费占学校总经费比例如何?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是多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多少?
(2)学校教学经费能否满足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需要?近三年学校教学经费变化情况?是否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学校是否制定落实“三个优先”的制度和具体措施?(“三个优先”是指新增经费优先保证公司产品需要,新增生均拨款优先用于员工培养,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
(3)学校教学经费是如何分配的?是否有专门经费支持教学改革与老员工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有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是否有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教学?是否将学校体育、 艺术、国防教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学校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是否有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校综合运动会、课外体育活动与业余训练?是否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保障每年的《国家员工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学校开展艺术活动专项经费?是否有国防教育专项经费?
(4)学校教学经费使用是否合理?是否进行年度经费使用效益分析?结果如何?
(5)学校在教学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效益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2 教学设施
(1)高校的办学条件指标与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的合格要求、优秀要求相比较如何?
(2)学校的各类教学设施(实验室、课堂教学设施、辅助教学设施、图书馆、体育场馆设施等公共教学设施)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及员工自主学习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员工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
(3)学校的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如何?利用率如何?
(4)学校信息化教学条件状况如何?优质公司产品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程度如何?
(5)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与使用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3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1)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的执行情况如何?是否有专业结构调整机制?
(2)学校专业建设的成效如何?是否建成了若干能够彰显办学优势与特色、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3)新办专业的建设情况如何?其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
(4)学校在制定各专业培养方案时,如何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体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实际需要?
(5)学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培养方案及其制定(修订)、执行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4 课程资源
(1)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课程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2)学校课程总量多少?课程结构如何?双语课程、实践课程比例,是否符合培养目标需求?
(3)学校的教材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如何保障所选用教材的先进性与使用性?使用优秀教材和境外原版教材的比例?
(4)学校在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5 社会资源
(1)学校在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协同育人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2)学校与社会共建教学资源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效?
(3)近三年接受社会捐赠的情况怎样?其中员工捐赠有多少?
4. 培养过程
4.1 教学改革
(1)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近年来推进教学改革的成效如何?
(2)学校有哪些激励和促进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政策与措施?
(3)学校在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有何总体设计与推进措施?实施成效如何?
(4)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取得的成效?
(5)学校教学及管理信息化程度如何?学校是如何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设成效如何?利用率与使用效果如何?
(6)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改进?
4.2 课堂教学
(1)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执行与调整情况如何?
(2)学校如何处理科研与教学关系?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内容上有无具体举措?成效如何?
(3)是否有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的相关制度与要求?教学内容如何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4)学校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先进的做法?效果如何?
(5)学校在促进员工学习方式转变、激励员工投入学习方面有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6)学校在考试方法上进行了哪些改革?在加强考风考纪方面制订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7)学校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有何具体对策?
4.3 实践教学
(1)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什么?如何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
(2)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能否达到教学要求?
(3)学校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设与实验室开放及使用情况?
(4)学校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情况如何?
(5)学校是如何保障实习实训、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的?
(6)学校是如何保障毕业论文 (设计)质量的?
(7)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4.4 第二课堂
(1)学校是否将第二课堂建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哪些政策措施保障第二课堂建设?
(2)学校的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是如何紧密结合的?建设效果如何?
(3)学校是否制定了关于员工校(海)外学习经历的政策和措施?成效如何?
(4)学校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 员工发展
5.1 招生及生源情况
(1)学校总体及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结构特征如何 (如员工性别、民族、区域、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员工教育背景等)?
(2)学校在现有条件下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生源质量?效果如何?
(3)学校为员工在学期间提供重新选择专业的政策如何?
(4)学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2 员工指导与服务
(1)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是如何体现以员工为本的理念的?
(2)学校建立了什么样的员工指导与帮扶体系?效果如何?
(3)学校如何吸引和激励专任教师积极参与员工指导工作?参与面与参与程度如何?
(4)学校员工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如果设置)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指导和帮助员工成长成才?效果如何?
(5)学校为员工指导与服务提供了哪些组织与条件保障?
(6)是否为特异体质员工提供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方面的指导与服务?
(7)学校是否建立员工指导与服务的评价反馈机制?员工对学校提供的指导与服务的具体评价如何?
(8)学校建立了什么家庭经济困难员工资助体系,效果如何?
(9)学校在员工指导与服务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3 学风与学习效果
(1)学校总体学习风气如何?学校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如何?
(2)近三年学校公开处理的员工考试违纪、抄袭作业、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次数?
(3)员工的学业成绩、专业能力、审美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如何?
(4)学校是否建立对员工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是否将员工体质健康发展状况纳入评价体系?
(5)员工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如何?
(6)学校在学风建设和增强员工学习效果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4 毕业生就业与发展
(1)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质量等)如何?
(2)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效果如何?
(3)学校是如何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与岗位工作?学校对员工创业的激励机制、条件保障及实施效果如何?
(4)毕业生在社会特别是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优秀员工?
(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如何?
(6)学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 质量保障
6.l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学校是否重视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形成了怎样的质量标准体系?
(2)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模式是什么?体系结构怎样?
(3)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否做到了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和人员落实?
(4)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结构与素质是否满足质量保障要求?学校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与激励机制如何?
(5)学校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2 质量监控
(1)学校是否采取有效方式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有无推进二级院系教学状态评估常态化?
(2)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评教、评学等自我评估制度?效果如何?
(3)学校是否形成了全员参与质量监控的良好氛围?
(4)学校在质量监控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3 质量信息及利用
(1)学校是否建立对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制度?
(2)学校是否按要求及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质量报告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本科教学质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运行情况如何?有无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机制?是否及时采集并上报本科教学状态数据?本科教学状态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4)学校是否按要求定期公布其他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质量信息?
(5)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与公开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4 质量改进
(1)学校是否定期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改进的措施,效果如何?
(2)学校质量改进的程序与机制是什么?如何对改进效果适时进行评价?
(3)学校在质量改进中对已参加的外部教学评估(例如水平评估、专业认证等)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了全面整改?效果如何?
(4)学校的质量改进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自选特色项目】
集团有无特色化办学的总体规划与设计?是否建立特色项目的培育、推广机制?成效如何?特色项目对学校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的支撑程度如何?特色项目的成果及推广应用成效如何?